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人民日报海外版:
近日,阅读了贵报刊登的“守护清朗网络空间”系列报道,作为一名传媒类高校教师,我深有感触。报道中提到的整治“虚假摆拍”“虚构演绎”等倡议,也是我在课堂教学与学术研究中关注的重点,即如何协同用户、创作、平台方、监管方,共同创造健康的短视频内容生态。
青年学生们不仅是网络的使用者,也是视频制作的学习者,将来还会成为网络空间中的创作者,提升他们的网络素养、专业素养至关重要。
在日常班会中,我多次强调莫要被短视频中的虚假人设所欺骗,“卖惨”“博眼球”的故事往往是剧本经常虚构的戏码,他们的终极目标是“变现”。因此,我们一定要提高辨别、筛选能力,冲破“算法之网”,抵制这一畸形现象。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有编剧、剪辑、直播等课程设置,强调内容创作的真实性和专业主义,也会通过丰富的案例讲解“高流量前提是正能量”的观念。优秀的影像作品应该是遵守法律与公序良俗的,是有温度、有情怀的,是心系家国天下、时代发展的,而非仅为流量而存在。
从治理的角度而言,短视频行业的迅猛发展凸显了优化治理体系的紧迫性。联合国互联网治理工作组对“互联网治理”是这样定义的:“政府、私营部门和民间社会根据各自的作用,指定和实施旨在规范互联网发展和使用的共同原则、准则、规则、决策程序和方案。”这一定义为短视频治理提供了思路,政府、平台、创作者、用户需要四方协同,通过功能集成,共同守护短视频行业的价值体系,从而对违反法律与公序良俗的“剧本”说“不”,营造一片“网络晴空”。
我们深知,数字中国的建设需要清朗的网络空间,网络空间是虚拟的,但是使用网络空间的主体是实际的。未来,我将继续做好提升青年学生网络素养的工作,同时继续深入研究短视频的治理体系,为互联网治理献计献策。
可信任的互联网,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
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媒学院讲师臧金英
2025年6月18日
炒股配资平台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