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誉全球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教授,遗憾地因治疗无效,于美国当地时间8月4日于旧金山安然离世,享年98岁。
李政道与杨振宁之间的分道扬镳,堪称华人物理科学界一段备受瞩目的公案。伴随着李政道的离世,这一争议重又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昔日的默契搭档如今却分道扬镳,背后缘由引人关注。季羡林的子女季承曾长期作为李政道的助手,长达12年之久。他所著的30万字《李政道传》一书中,详细揭露了李政道与杨振宁之间长达半个世纪的矛盾与纠纷。
关于这段纠葛,杨振宁与李政道均深感遗憾,然而双方各执己见,互不相让。
杨振宁虽然认为和李政道友情的永久破裂是他一生的遗憾,但是他最先对外公开“事实真相”。杨振宁还曾引用苏东坡与其弟诗“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来表达他对苏轼兄弟情谊的羡慕,他说:“很遗憾,我和李政道没能做到这点。”
李政道对这一段历史纷争有何见解?2003年7月,他公开发出了一封公开信,表示:“我和杨振宁之间的分歧,无疑是中华民族的一大悲剧,但这是事实,我们无法逃避。”他进一步对真相进行了披露:“我与杨振宁的争议核心在于,1956年我们共同发表的、1957年获得诺贝尔奖的论文中,关于宇称不守恒理论的创新性突破究竟是由谁首先提出的。”
初 识
李政道40年代在西南联大读大二。
抗战胜利之际,蒋介石深觉原子弹之重要性,遂决心研制此武器。他特地邀请西南联大的物理学家吴大猷、化学家曾昭抡以及数学家华罗庚,向他们提出,愿出资十万美元,并提供一座大礼堂作为研究基地,恳请他们共同致力于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吴大猷等专家指出,研制原子弹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因此提议挑选一批优秀人才赴美深造。
李政道被选中赴美,于1946年踏上这片土地。然而,鉴于美国对原子弹制造技术的保密态度,考察小组不得不宣告解散。按照指示,他们获得了相应的经费,可在美继续深造。因此,李政道选择了芝加哥大学,在那里,他拜费米为师,投身于理论物理学的学习。
彼时,杨振宁正任职于芝加哥大学担任助教,他接到了吴大猷的来电,得知此事后,便为李政道一行人在大学的国际公寓预订了住处。杨振宁同样是西南联大的校友,不过他的年级比李政道高出两届。这次会面,标志着李政道与杨振宁的首次相识。
身处同一校园,他们的交往自然而然地拉开了序幕。不久,他们开始携手共同撰写论文,并在日常生活中亦成为了无话不谈的挚友。
1947年盛夏,凌宁、李政道与杨振宁三位博士研究生,同在芝加哥大学深造,他们驾驶着爱车,畅游美国西海岸。此为三人启程前,定格的珍贵合影。
合 作
博士学成归来,1950年,李政道加入伯克利加州大学,担任物理系的助教一职。恰逢朝鲜战争爆发,加州地区反华情绪高涨,这使得他在那里度过了并不愉快的时光。
在那年的秋季,1949年,杨振宁踏足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担任访问学者。彼时,他对李政道在加州的近况有所耳闻,于是两人商议,决定李政道也加入普林斯顿,以便共同开展研究工作。
杨振宁遂拜访了院长奥本海默——被誉为美国“原子弹之父”——并恳请他向李政道发出邀请。1951年9月,李政道携夫人一同抵达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李氏与杨氏两家毗邻而居,关系颇为亲近。杨振宁正投身于对二维伊辛模型磁化现象的计算研究,热切期望李政道能加入其中。这标志着他们合作关系的正式开启。
1951年的金秋时节,他们发表了两篇关于统计力学的论文,在这两篇论文中,他们首次对各类热力学函数进行了严谨的定义。
两位杰出的年轻中国学者,其论文吸引了物理巨擘爱因斯坦的浓厚兴趣。在1952年的某个时刻,他们有幸被邀请与这位科学泰斗见面。会面持续了许久,爱因斯坦提出了众多详尽且深入的问题。终于,在谈话接近尾声时,爱因斯坦起身与李政道握手,语气诚挚地祝愿道:“愿你未来在物理领域取得辉煌成就。”
两位青年才俊在普林斯顿的携手共进,不仅收获了令人瞩目的杰出成就,更在个人层面与各自家庭间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纽带,一时间,这段佳话传遍了四方。
奥本海默曾赞誉,李政道与杨振宁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草地上热议学术,构成了令人心旷神怡的风景线。
李政道、杨振宁合影
第一次分手
在普林斯顿的任职期间,李政道先生不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且深感工作的愉悦。然而,一场纠纷不期而至,其导火索是他与合作伙伴共同撰写的两篇论文中署名的排序问题。
这两篇论文共同构成了系列研究,其主题为《状态方程与相变的统计理论》。其中,《凝聚理论》一文由杨振宁与李政道联名发表,而《格气和伊辛模型》则由李政道与杨振宁共同署名。
在完成首篇论文后,依照常规,作者的名字应当依照姓氏英文字母的顺序进行排列,即应为“李政道与杨振宁”。然而,杨振宁先生提出,若李政道先生不介意,他更希望将自己的名字置于前面,这是由于他比李政道先生年长四岁之故。
李政道对要求惊讶,勉强答应。
在第二篇论文的署名环节,李政道成功劝说杨振宁依照国际通行做法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署名争议在两人之间引发裂痕,李政道最终选择与杨振宁终止合作。即便他在普林斯顿继续工作了长达一年半,两人却再未共同撰写过学术论文。
对论文署名问题的纠结,始终萦绕在李政道的心头。于是,他做出了决定,离开普林斯顿,转投哥伦比亚大学,担任助理教授一职。时光荏苒,转眼间三年过去,到了1956年,李政道迎来了29岁生日。在这一年,他成为哥伦比亚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教授。
李政道与秦惠莙1950年结婚照
共获诺贝尔奖
李政道当初毅然离开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其初衷正是为了与杨振宁拉开一段距离。然而,一次偶然的契机,却让两人的合作关系得以重现。
1953年,杨振宁赴布鲁克黑文国家实验室从事了一年的研究工作,期间与米尔斯教授携手合作,共同撰写并发表了论文《同位旋守恒与同位旋规范不变性》。在这篇论文中,他们提出了后来被誉为经典理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方程。
然而,当时李政道对这篇论文的立论基础深表疑虑。
某日,杨振宁莅临哥伦比亚大学拜访李政道,李政道便将个人见解悉数告知杨振宁。
在一番热烈的探讨之后,杨教授接纳了李教授的建议,并携手共同签署了文章。作品名为《重粒子守恒与普适规范转换》,李姓在前,杨姓在后,最终得以发表。
这件事使他们重拾合作,这也是他们物理生涯中富有浪漫和神奇色彩的一段。李政道在他的文章中有如下描述:
“自1956年至1962年,我与杨先生携手共著论文32篇,内容涵盖粒子物理至统计力学等多个领域……我们的合作既紧密又丰硕,其间既有竞争又有协调。我们并肩作战,各自发挥出最高潜能。这一合作所带来的成果,远超个人独立工作所能达到的高度。”
他们携手取得的诺贝尔奖级科研成果,正是在这一时期孕育而生。
李政道、杨振宁1957年于普林斯顿。
决 裂
1957年10月,瑞典皇家科学院正式宣布,将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予李政道与杨振宁两位科学家。
11月,李政道将着手准备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奖的各项事宜。在此期间,他需撰写发言稿与演讲稿。
当时,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的公告以及各媒体的报道均遵循了获奖论文的署名顺序,将李政道先生的名字置于杨振宁先生之前。
书中提及,出乎意料的是,抵达斯德哥尔摩之际,杨振宁突然提出,他希望在授奖仪式上,能遵循年龄之序,排在李政道之前领取奖项。
李政道对此感到极度的惊讶,坚决反对这一做法。然而,杨振宁并未因此放弃,转而向李政道的夫人秦惠寻求支持。
秦惠向李政道表达,若因此事引发笑谈,令外籍人士侧目,实乃有损颜面。如此一来,李政道才勉为其难地答应了下来。
此乃一短暂插曲,尽管李政道心中略显不悦,然而诺贝尔奖的荣光迅速将那份微妙的忧愁驱散。
不久,一篇颇具争议的文章却引发了他们的分歧——那是1962年5月12日,美国《纽约客》杂志上刊登了伯恩斯坦所著的《宇称问题侧记》,文中详细描述了李和杨携手揭开宇称不守恒之谜的历程。
风波由此而起。
彼时,李政道已重返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四月,他收到了伯恩斯坦的论文校样,并未做过多修改。然而,杨振宁却提出了众多建议。他指出,在文章的某些部分,他期望自己的名字能置于李政道之前。
李政道坚信,宇称不守恒原理的发现是他率先取得的突破,且获奖的论文主要由他亲自执笔撰写。与此同时,杨振宁则坚称,他在研究过程中亦作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
李政道心中满是遗憾,最终不得不提出建议,希望他们今后能够停止合作。
在当年的11月,李政道向奥本海默提交了辞呈。奥本海默听闻此事后,深感惋惜,尖锐地表示,李政道不应再投身于高能物理领域,而杨振宁或许应当寻求精神健康方面的咨询。
李与杨之间的纠葛,其影响早已超越了个人恩怨的界限,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基础学科未来发展的走向。
1972年,物理学家杨振宁与李政道两位先生相继返回祖国进行访问,其行迹对中国科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季承指出,在我国高能物理领域的发展过程中,历来存在着诸多分歧。然而,随着李杨两位华裔诺贝尔奖得主从海外归来,并相继回国参与其中,这些分歧逐渐沾染上了浓厚的个人情感色彩,演变成了一场李杨之间的异地之争。
李政道力推建造高能加速器,而杨振宁则持反对意见;李政道强调基础科学的重要性,杨振宁则坚决主张发展应用科学。
季承表示:
“在记录他们的恩怨纠葛时,我始终秉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如实陈述事实,力求中立,不轻易作出任何结论。”
他们之间的争执,早已演变为科学史上的议题。其正误得失,理应由历史来裁断,应由科学史学家深入探究。至于最终的结论,恐怕无人、无机构能够得出定论。”
据公开资料显示,李政道先生,1926年诞生于我国上海,其籍贯为江苏苏州。在1944年至1946年期间,他曾分别就读于浙江大学及西南联合大学。1950年,他荣获美国芝加哥大学所颁发的哲学博士学位。1956年,他荣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并于1960年晋升为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教授。1964年,他被任命为哥伦比亚大学费米讲座的教授,而1984年,他则成为该校“全校讲座教授”。
1994年,荣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称号。2011年,正式从哥伦比亚大学离职。2018年,被任命为李政道研究所的名誉所长。
李政道先生长期致力于物理学研究,其成就遍布量子场论、基本粒子理论、核物理、统计力学、流体力学以及天体物理等多个领域。他与杨振宁先生携手合作,对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守恒提出了质疑,并最终得到了验证,因此他们成为了首位荣获诺贝尔奖的中国科学家。
极化子理论的深入研究推动了BCS超导电性理论的进展,并提出了二元碰撞法的一般公式。此外,他倡议并创立了中美联合招收物理研究生的项目,并建议中国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制度、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北京近代物理中心等,这些建议均得到了采纳。
2022年10月1日,我国著名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名誉院长及教授杨振宁迎来了他的百岁华诞。如今,杨振宁院士即将迈入102岁高龄。
杨振宁先生,安徽合肥之籍,乃我国著名科学家,亦为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他于1954年提出的规范场理论,奠定了70年代对基本粒子间强、弱、电磁三种相互作用力的统一理解与把握;1957年,因其与李政道先生共同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经实验验证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外,他在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以及数学物理等诸多领域均有卓越贡献。
炒股配资平台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