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龙是明末重要作家,诗歌成就较高,被公认为“明诗殿军”。亦工词,为婉约词名家、云间词派盟主,被后代众多著名词评家誉为“明代第一词人”。
陈子龙的诗风,前后差异极大。早年词作缱绻,诗风华丽如春日织锦;而当战火焚尽山河,笔下骤然迸发出沉雄悲壮的绝响,字字泣血,句句锥心。
顺治三年的苏州,在清兵铁蹄下沦为残垣。
那个血色黄昏,流亡至此的陈子龙徘徊在暮色中,看寒鸦掠过断壁,听秋风呜咽城阙。
家国破碎的剧痛、壮志难酬的悲愤,在这一刻凝成一首苍凉七律。
尤其是结尾两句,将满腔孤愤化作穿透时空的悲叹,既是一个文人最后的呐喊,也是大明王朝陨落时的挽歌。
图片
《秋日杂感》
陈子龙〔明代〕
行吟坐啸独悲秋,海雾江云引暮愁。
不信有天常似醉,最怜无地可埋忧。
荒荒葵井多新鬼,寂寂瓜田识故侯。
见说五湖供饮马,沧浪何处着渔舟。
这首诗的大意是:
一会闲坐吟啸,一会边行走边吟唱,独自一人面对萧瑟秋景伤感;海雾江云,暮色茫茫,引发了心中万千悲愁。
不相信苍天会长久昏醉而让清人一统中国。坚信上天终有清醒之时,明室江山定有复兴之日。
清兵南下,铁蹄所至,满目凄凉,一片荒芜衰败的惨象;国家灭亡,原来的大批贵族也都沦为平民。
听说清兵已饮马五湖,尽略其地,自己欲与渔夫为伍,驾一叶扁舟浪迹水乡;也不可得了。
这首诗创作于诗人逝世之前不久,当时作者因为抗清兵败,正在外面避难。秋意萧瑟、触人情怀,诗人赋诗表达心中的悲戚之情。
图片
首联看起来像是触景悲秋,实际上诗人是写当时南明武装力量正在东南沿海和内陆江湖中坚持与清兵作战。
一个“独”字,写出了他势力单薄,明王朝的复归无望,愁感可以说是与日俱增。
颔联是全诗的情感高潮。诗人质疑上天是否真的沉醉不醒,对现实的荒诞与不公发出愤怒的诘问;“无地可埋忧”则直抒胸臆,表达忧愁无处排解的苦闷,展现了明末知识分子在乱世中的精神困境。
颈联以对比手法描绘战乱后的荒凉。荒废的井边长满野葵,象征生灵涂炭;瓜田中隐约可见旧日贵族的踪迹,暗喻世事变迁、繁华不再。这两句诗以极简的意象,勾勒出明末社会的破碎与沧桑。
尾联诗人借典故抒发对和平的渴望。五湖本为隐士垂钓之地,如今却沦为战马饮水的战场;沧浪水本可涤荡尘世,却无处容身渔舟。这种对比,既是对外敌入侵的控诉,也是对隐逸理想破灭的悲叹。
此诗实为一首秋日悲歌,唱出了诗人万千悲痛与感伤。它形象地表明诗人对故国山河深深的眷恋,对惨遭杀戮百姓的同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不屈不挠,图谋复国的远大志向,沉郁悲愤,壮怀激烈,读之令人黯然泪下,
【声明】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立即删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炒股配资平台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